
近年来,我国年均产生泥水盾构废浆超1亿吨,不仅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其碳排放量更是高达亿吨级。随着交通建设向中西部山区延伸,废浆污染治理与处理成本问题日益突出,行业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泥水盾构技术虽具施工优势,却长期面临废浆处理的三大技术瓶颈:分离效率低、净化成本高、资源化利用难。传统絮凝剂存在分离效率不足、泥渣含水率高等问题,强碱性废水更对农田和水源构成威胁;而水泥注浆材料不仅成本高昂,其制备过程碳排放量更占工业总排放的19%。这些难题成为江西理工大学与河海大学联合攻关团队重点突破的方向。
2022年以来,团队秉持"绿色基建,科技减污"理念,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工程现场,累计采集废浆样本194份,调研行程超4600公里。经过三年技术攻关,团队成功突破泥水分离技术瓶颈,创新研发出高效絮凝剂与环保复合发泡液,有效解决了废浆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行业痛点。
通过改性铝系、铁系高聚物与有机高分子的创新复配,高效絮凝剂显著优化了泥渣脱水性能与浊度控制能力,分离效率实现突破性提升,同时大幅降低综合处理成本。经CMA认证机构检测,处理后的尾水pH值稳定达标,可直接安全排放,为绿色基建注入高效环保新动能。
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复合发泡液,通过创新配方显著提升发泡效能与稳定性,制备的泡沫水泥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制备成本大幅优化,并显著改善材料微观结构性能。在湛江湾海底隧道工程中,该技术高效减少泥浆排放总量,给企业将本增效,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了典型范例。
目前,团队不仅获得多篇相关发明专利,发表多篇SCI论文,也带领百余位本科生走进实验室。这些人才的培养 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滴净化的废浆,都是我们对绿水青山的承诺。"团队成员薛新凯表示。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这支科研团队正以创新技术描绘绿色基建的新图景。(袁国栋、郑彬)
http://jx.people.com.cn/n2/2025/0624/c186330-41270024.html